昨晚和媽媽通電話,談及前園的玫瑰開得很燦爛,她說可以拿來釀製玫瑰蜜,我便着手試試。
摘了一籃玫瑰,撕下花瓣,浸洗十分鐘。
用廚房紙抹乾花瓣,加上300g砂糖,搗成花泥。
入樽,完成!
去年寫了一篇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,昨天我們又一次吃到自家後園的瓜豆,這次瓜不是意大利瓜而是冬瓜,豆不是四季豆而是豆角。
冬瓜種了四個多月,我不知道如何判斷它有多熟,一直等它變深綠色。等呀等,等到雨季來了,冬瓜外皮水份過多,開始腐爛,我趕忙把它收割下來。
我通常會用廚房的電子磅來看看後園種來的蔬果有多重,可是這冬瓜太重了,體重磅才能顯示它的重量。
嘩,3.6公斤!
切掉腐爛的部分,拿一半來煮湯,其餘的放進冰箱,改天才吃。
清理瓜囊,瓜子留下來洗乾淨做種子,瓜肉切件,煮冬瓜瘦肉湯。
豆角我也是第一次種,最初是紫色的,到深綠色就摘下來。
其中一條我太遲才摘,青青軟軟的,我輕輕打開,取下種子明年再種。
豆角炒蛋是我小時候很喜歡吃的菜色,來了美國就沒有再吃。豆角在華人超級市場買得到,可是很大包,炒蛋要吃很多餐才吃得完。自己種得不多,五六條炒兩隻蛋剛好。
我的燈籠果結了很多果子,我們嘗試學秘魯餐廳,沾上焦糖弄拔絲。
男友在法文網頁找來焦糖食譜,就是白砂糖加少量清水,中火(medium-high)煮溶,途中不要用湯匙攪拌,而是拿着鍋柄輕輕推動,直到變成咖啡色。
之後把果子放進焦糖,再浸冰水,然後夾起來待涼。
沾了燈籠果,還有不少焦糖,男友玩拔絲,成了中央的伴碟。
這拔絲甜絲絲,包着酸酸的燈籠果很好吃。不過焦糖容易黏上牙齒,吃了一定要刷牙啊。
今天是男友的生日,下班後我們一起去Cafe Brioche吃法國餐慶祝。來這兒主要是想吃甜品,我們一人要了一客chocolat fondant,喜歡吃它軟綿綿的內心。不過今天水準大失,不夠軟。
我們吃過最好的chocolat fondant是Santa Clara的Brigitte,老闆娘說秘訣是用mousse的食譜,放進焗爐焗到半熟即成。可惜那餐廳已經結業,我們不能再去吃那美味的甜品。
這甜品中文好像叫「朱古力心太軟」,不知道先有任言齊的「心太軟」還是甜品的「心太軟」呢?
約了朋友吃飯,她說上班時看到Castro Street街尾新開了一間越南菜館,想去試試。這是Mountain View大街,餐廳都在街頭,我們半信半疑走到街尾,終於在一個意大利大廚人像後面找到了Savory越南菜館。
這兒採用現代裝潢,以深淺灰藍為主色,配上櫻桃木桌椅,有點像宜家傢俬,簡潔而討好。
我們四人點了綜合頭盤、煲仔飯、烤茄子和香茅豆腐,除了頭盤的鮮春卷和青木瓜沙律之外,菜色不算是越南口味,不過味道很好。
我尤其喜歡烤茄子,軟綿綿的茄子上面灑上炸香了的蔥絲,剛好配合。
之後點甜品,點了四款蛋糕,朱古力慕絲、焦糖、咖啡和香蕉口味,看來是西餅店供應的,很精緻。
這家街尾餐廳很冷清,卻很有水準。希望多些食客來光顧,讓它好好經營下去。
評分: ★★★★★
記得當年來美國讀書,有時到學校附近的中菜館吃飯,總會找到一些我未聽過的菜色:左公雞、木須肉、芥蘭牛等等。有些是廣府菜館沒有北方菜色,可是清華來的同學也沒吃過左公雞,也不知道左中棠和炸雞有什麼關係。終於我在Fortune Cookie Chronicles一書找到答案。
Fortune Cookie Chronicles由美籍華人Jennifer 8. Lee編寫,她是紐約時報的記者,在美國出生長大,寫這書是為了探討美式中餐的來龍去脈,也是為了尋根。她走遍世界各地,查探簽語餅、左公雞、梯形餐盒、猶太中餐廳背後的故事。
引子描述2005年簽語餅的幸運號碼剛巧是樂透二獎,全美各地110人中獎。她逐一採訪各州的得獎者,繼而追蹤中菜館在美國文化的地位。看過引子,我以為全書會以簽語餅樂透事件為骨幹,可是看下去,每一章的故事不太連貫,先入為主的我感到有點雜亂無章,其實當散文看比較合適。
看過這書,我才知道美國人是吃中菜外賣長大的!中菜館無處不在,食物有菜有肉,沒時間煮飯,叫中菜外賣感覺比pizza健康。全美中菜必有蛋花湯、炸春卷、左公雞這些菜色,吃多了,吃慣了,面對動盪不安時美國人會想到中菜,難怪遠在巴格達的美軍軍營外也有美式中菜館,Sex and the City的女主角除夕夜沒人陪也是吃中菜外賣。
我終於知道左中棠雞是祖藉湖南的廚師創製的美式中菜,用上了左中棠的名字,是為了紀念湖南。我也知道簽語餅由日本人發明,只是二戰時期美國的日本人被迫遷徙,造就了中國商人。可是我還有一個問題:是誰發明這怪怪的「中式」英文字體的呢?
這星期灣區天氣非常極端。星期二傍晚去跑步,熱氣逼人,我們汗流浹背,熱得透不過氣來。一起跑步的同事跟我們相約星期五上晚上一起上菜館,還笑說別選火鍋店。我剛拿出了涼鞋紗裙,星期四卻突然轉涼,寒風陣陣的。結果我們今晚吃了什麼呢?沒錯,正是火鍋!
昨天在男友舅父家過聖誕,吃了一個非常豐富的聖誕大餐。
我們十二時多到達,大夥兒坐在客廳喝香檳,吃三文魚忌廉冰杯、芝士泡芙和薄片三文治等amuse-bouche(開胃小吃)。
說說笑笑的過了一小時才過去飯廳。先吃頭盤,是焗帶子,放在貝殼形的碟子裏,很好看。帶子汁十分香濃,拌長法包好吃得很。
主菜是烤雞配四季豆和焗栗子,另外還有焗蘋果,我吃不下沒拿。舅父分配蘋果時不留神掉了一個,祖父說這正是「地上的蘋果」pomme de terre,我立即笑到停不下來。因為法文蘋果叫pomme,薯仔卻叫pomme de terre,字面意思就是「地上的蘋果」。
主菜之後是芝士拼盤,繼而是甜品。這果然是聖誕大餐,甜品也有兩款:覆盆子餅和朱古力軟糕。
最後我們從美美的陶杯喝咖啡,四時多才吃完這午餐。